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_河北衡水中学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_河北衡水中学

视频标签:寡人之于国也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_河北衡水中学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2,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本文作者,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慷慨有力,掷地有声,令人击节称快。为什么呢?——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正气,背后思想仁心、仁义思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意思是——我(梁惠王)对于治理国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 
2、读完文章,脑海中总呈现一幅画面,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画面,大家能否结合文本还原一下? 
     填然鼓之:咚咚咚地敲起了战鼓,军队交锋,兵刃接到了一起。这时,有人脱了铠甲,拉着兵器就跑。有人跑了一百步停了下来,有人跑了五十步停了下来。那跑五十步的嘲笑那个跑一百步的,行不行?  ----临阵脱逃,就是逃兵,一旦抓到,后续部队是可以就地处决的。 
 3、“五十步”“一百步”分别喻谁?作者用这个比喻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突出双方做得都不够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是表面解决。 
     就像是地震发生后,对那些逝去生命的理赔似得。应该在震前有一些预防措施呀,而我们学校就做得较好,咱们不是有防震演练吗?虽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预防是第一的,是根本性的措施,而补救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巧妙引出后面的“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4、尽心焉耳矣。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因为人口既是兵源(作战)的保证,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保证。 可见,梁惠王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安定,而是为了自己称霸。 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清二白,毛主席也说过:人多力量大 (联系时代背景) 
(二)研习:民不加多,何也?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请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并思考。   点拨明确: 
  1,少数人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1)河内凶,移民、移粟。 
  ①凶,收成不好,荒年。为什么会有荒年?是天灾还是人祸?从后文“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看,不排除“人祸”的可能。 
  ②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o”人非“物”,安土重迁,
 
                    
             
                    
                            岂能说移就移? 
  (2)王好战。“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业。想成就霸业,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帮助他去攻打他国。因此,梁惠王没有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为战争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里去,迟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PPT:梁惠王大事记 
 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公元前361年,(从安邑)迁都至大梁。 
前353年,侵赵:桂陵之战大败于齐(田忌、孙膑“围魏救赵”)。 前344年,正式加冕称王,召集诸侯会盟。 
前342年,侵韩:马陵之战遭齐(田忌、孙膑“减灶诱敌”)重创。 前335年,邀请孟子讲治国之道。   
 
  (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言论是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判断,梁惠王平时的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产的。可能会因战争、修城池、建筑宫殿等随时拉“民”去服劳役,从而影响农时:捕鱼,砍树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没有注意可持续发展。结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饱,住无其房《没有木材盖房子》,死无其棺《没有木材做棺椁》。这样的环境,不是养人的所在。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罪岁。 
  丰收的年月,粮食吃不完,没能施行“检”的制度,政府以合理的价格收购粮食,而让它们白白地给猪狗吃掉;遇上荒年,饿殍遍野,却不能够施行“发”的制度,政府出面把粮食以平价发放给百姓赈灾。百姓死了,却怪罪年成不好。    
  小结: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所以,一般人不会往他那里跑。 
  (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一员小民,便于学生进入文本,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梁惠王“民不加多”的主要原因还是他没有真正“尽心”。) (三)研习:如何使民加多? 
  过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质,一般人是不会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样做是无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假如你当时真的没有往梁惠王处跑,倒跑到孟子那里去拜孟子为师了。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归纳一下吗?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这样做了有什么效果?能给我们解说吗?默读末段并思考。   思考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   (PPT小结,略)   (2)王道之成: 
  1)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 
  2)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PPT小结,略) 
 7、“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养生丧死。 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讨论明确:这样的措施,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却比我们现今的提法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反映了孟子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它里面融渗着一种对自然界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自然万物能够持续地为我所用的“人类自我中心”。  
  生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决好死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入土为安,入土需要棺椁。颜回死后没有棺椁,其父亲希望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购置棺椁。可见死有棺椁,对那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现今社会,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仍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制度就是这样的追求。就是现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单位总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们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医疗费等。自然,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谁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强调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处,实际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这与孔子的“修文德以来之”思想是—脉相承的。 
  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蓄、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四)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1、善用排偶  
2、善用比喻。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工作是为了的更好的生活,所以工作应该充满幸福感。就像马云说的一样,千万不说做着这份工作还讨厌这种工作,这样的人是没有意义的。就好像是娶了一个老婆,天天骂老婆,又不离婚,一样没有意思。所以,任何一种工作都要充满激情,全力以赴做好。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章节铿锵,气势充沛。 PPT:“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师: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五)走出文本:探究现实意义 
  梁惠王当年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都没关系,因为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与我们的关系不大了。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你作为孟老夫子的嫡传弟子,跟随孟老夫子刻苦学习多年,今天突然通过时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纪的地球,你觉得你跟随你师傅所学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   讨论后明确: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爱的政治”,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检”“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启示。 
  (不论学习什么,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如此,方可把书读活。此环节目的即在于此。)    
PPT: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2、邦国的主权在民。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
 
                    
             
                    
                            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7、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 
 
  (六)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2、拓展阅读选修上《孟子》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寡人之于国也”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_河北衡水中学”,所属分类为“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_河北衡水中学”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