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辽宁省 - 鞍山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辽宁省 - 鞍山

视频标签:登高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辽宁省 - 鞍山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辽宁省 - 鞍山

《登  高》教学设计 
  授 课 班 级:  17.13班 
【教学目标】  知 识 与 技 能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诗中体现出的登高文化传统。 过 程 和 方 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 学 重 点】 
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教 学 难 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解决办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杜甫前2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在学案中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⑴ 熟读背诵《登高》,根据学案了解背景。     ⑵ 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⑴ 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⑵ 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ppt演示) 屏幕上这幅画面是在网上点击率最高的一幅照片,它表现了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亲人转眼生死相隔,家园瞬间化为乌有,谁能不动容?谁能不悲伤?谁能不扼腕叹息?其实,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1256年前,在唐朝发生的安史之乱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它长达8年,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袁枚说:“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也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里多。”中国人比画面中的日本人民承受了更为漫长的苦痛。 
   有正义感的人们,一无例外,对于灾难,都表现出共同的道德倾向与文化认同──那就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甚至,灾难越残酷剧烈,则其人文情怀与文化关注就越强烈。他们的感受,形诸文
 
                    
             
                    
                            字,可以使我们对那个时代感受得更深刻而深沉些。今天,我们继续走入杜甫的世界,感受他的登高情怀。 
2.回顾一下我们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2)疏通文本,通其大意  (3)品味意象,揣摩情感 
3.学生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 4.根据学案,分析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5.疏通文本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悲哀,水中的小洲上,沙鸥在天空不停地盘旋。无边的落叶纷纷飘落,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东流。每到悲秋时节,总免不了为自己长期在万里之外客居飘零而慨叹,如今拖着年老多病的孱弱身体,独自登上高台。世事艰难,极其遗憾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 ,在这穷困潦倒之时,却又不得不放下往日消愁的酒杯。 6.指导学生诵读 
7.依据学案,分析诗眼,具体表现了哪些情感。   “悲”。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8.讨论明代胡应麟对登高的评价: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9.练习 
【总结、扩展】 
   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登高望远无病呻吟,它凝聚着杜甫毕生艰苦追求而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构成了一种雄浑、悲壮的诗篇。虽然这是一首人生悲歌,但却不是一味地哀伤,而是蕴含着一种壮烈的情感,使读者能感触到诗人那种广大的胸怀。 
   由悲自然之秋转向悲人生之秋,由悲人生之秋进而转向悲国运之秋。不仅是写自然景物之秋,更主要是写人生之秋,心理之秋,家国之秋,在杜甫众多的具有浓烈悲剧色彩的诗作中,《登高》让我们体味到更多的是他的执着与倔强、热望与痛苦,他把不尽的热望与绵绵的痛苦沉积在心底,仿如春蚕吐丝一般,抽绎出无尽的浑厚、雄壮、沉郁、苍凉;《登高》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博大深厚的情怀、他的深邃坚韧的追求、他的无奈的漂泊与无穷的希望。所以,有人说杜甫代表了中国民族精神,是古代诗人集大成者,诗之圣人。     【布置作业】 
  ⑴ 背诵这首诗,深入体悟诗情诗境。   ⑵ 完成“中国古典诗人的登高情怀练习”。     
 
                    
             
                    
                             
《登高》公开课教学反思 
 
  《登高》是杜甫的名篇,对了解杜甫的晚年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杜甫思想和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自我感觉是基本达成了我对本诗的教学价值的理解,或者说《登高》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本诗作为人教版必修教材唯一的杜甫诗歌的三重教学价值。    
   首先,较好地实现了本诗的原生价值。这节课对本诗进行了三轮解读,第一轮,通过学生充分预习,基本读懂了本诗;第二轮,通过与其他两首诗的比较,对《登高》做了比较立体的解读,学生应该是比较深入地理解并鉴赏了《登高》这首诗;第三轮,对本诗的艺术层面的把握,也表明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应该是很到位了。这样,也就较好地实现了本诗的第一重教学价值:读懂这首诗歌。而且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基本读懂了其他六首诗。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了解杜甫生平,解读诗人思想;二是把握诗歌意 蕴,探究诗歌主旨。杜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望岳》、《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篇目,学生对杜甫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登高》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杜甫思想”,就系统了解杜甫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诗歌所要表现的主旨”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登高》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    情操。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把握诗歌意蕴,探究诗歌主旨。鉴赏诗句和体会意境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感受到“苍凉悲壮,雄浑开阔”的意境,学生也很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 还
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像这堂课,由于安排的任务相对较紧张,因此有些部分的过程难以充分展开,如第三环节对杜甫诗歌艺术性的探究,就显得有些匆忙。而且,这样的教学可能适合程度稍好的班级,程度略差的班级,教学的难度就不能设置这么大。第三,如果学生没有充分自学,那这个课就只能是另外一种上法了。在今后的课堂中应该让学生利用好学案,充分预习,并且在课堂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争鸣中确定作品反映的思想及艺术表现的魅力,更主要的是进行方法引导,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将传统与现实紧密结合,让先贤圣哲的思想能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指引他们的生活。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登高”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辽宁省 - 鞍山”,所属分类为“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辽宁省 - 鞍山”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