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辽宁省优课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辽宁省优课

视频标签:故都的秋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辽宁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辽宁省优课

《故都的秋》教案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赏析语言,体会写景散文的多种表现手。 
2、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浓浓的热爱,通过对景物的欣赏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 
1、赏析语言,体会写景散文的多种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1、通过赏析景物,把握正侧结合、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法、启发式、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及环节: 【导入】 
    关于秋的诗句向来颇多,且有悲秋之说,大概因为秋天的景物总昭示着繁华将逝,秋天的气候又暗示着寒冷将至,所以总有那么几分无可奈何的凄凉之感。但也不尽然,李白就说:“谁觉秋兴逸,我觉秋兴悲”,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更有豪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但这些都并未将秋天的悲化为喜,不过是把悲凉化成了悲壮。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共同研读文本,去体会这种无意寻秋秋自现,有心藏情情难掩的景语和情语。 

【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赏析景语】 
    1、接下来我们重点研读第3-11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同时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秋景?分别用四字概括。 
明确:秋晨庭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秋风、秋树秋果 2、这些景物中作者着墨较多来描写的是哪一个?    明确:秋晨庭院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秋晨庭院这一节。 
   5、学生朗读,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了哪些景物?如何来写的?写出了景物哪些特点?    明确: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 
         破屋、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丝丝日光、牵牛蓝朵、细长秋草    手法及特点分析见板书 
    4、秋晨庭院的景无不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其他景物又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 
明确:秋槐落蕊: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清、静 
 
                    
             
                    
                             

                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悲凉 
      秋蝉残鸣:北国特产,秋天死去是其特点,处处能听到,家家养着--悲凉       秋雨秋风:秋雨话凉--悲凉  都市闲人(普通人、平凡人)--清闲                   声调--缓慢悠闲--清闲、清静、京味十足 
      秋树秋果:枣树随处生长--秋色俯拾皆是  枣子颗儿--淡绿微黄--秋的全盛时期                                                      --将要成熟--秋的黄金日子 【理解情语】 
    5、这些景物也都体现出了故都秋的总体特点,其实,这清、静、悲凉不只是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的心境特点。而悲凉则更是作者对秋独特的情感体验。 
    6、提到作者对秋的情感,文中第12段则对古今中外诗人们对秋的感受加以议论,结合12段和对之前景物的赏析,理解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悲秋的心境?为什么对故都的秋有着深沉的感情呢? 
    明确:知人论世,出示郁达夫生平及与北平的感情,出示《北平的四季》散文。     明确:     ①季节特点: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今文人大都有着悲秋的情结,万物凋敝,秋寒袭来,冷清萧索自不必说,这是季节的特点。     ②时代环境: 
    社会的腐败和时代的黑暗所造成的具体的痛苦和辛酸,自然给郁达夫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忧郁、苦闷的伤痕,培养了他内向忧郁的性格和同情弱者的倾向,建设了他的忧郁性的基础。辛亥革命的失败,给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增添了新的忧郁和苦闷。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忧郁情绪,也是时代的产物。郁达夫曾说过:“悲怀感伤,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他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五四”已处于退潮时期,黑暗势力卷土重来,新文化运动内部开始出现分裂,整个社会呈现严重的病变状态,到处弥漫着窒息人的空气。这是一个伤感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革命知识分子虽然不满于现实的黑暗,但由于缺乏先进的世界观的指导,看不到改变这种黑暗现状的方法、力量和前途,都曾产生过彷徨和苦闷,连当时的文化革命主将鲁迅,也从“呐喊”进入了彷徨期。郁达夫小说中所流露出的这种感伤忧郁情调,虽太显消沉,但也深烙着时代的印记,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③人生经历与忧郁气质: 
    郁达夫作品的感伤忧郁色彩,与作者个人的独特经历和审美趣味有关。   
    7、所以,题为《故都的秋》,为何不能称作《北平的秋》?为什么要写北平的秋,不写北方的其他城市? 
    明确: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还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
 
                    
             
                    
                             

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出示补充材料。     【小结】 
    赏析了景语,感悟了情语,作为本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它很好地做到了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在写景过程中运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也是我们在古诗文中常见的,希望大家学会迁移运用。 六、【结语】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是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正如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伤感。郁达夫则将故都的秋色和内心悲凉深沉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不仅让我们饱尝了故都的秋味,而且让我们看到了风雨飘摇之中一个伤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信,学到这里大家也一定对秋有了更深的感悟,今天回去我们就将这些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下节课交流,下课。  
七、板书设计:如实录

与郁达夫的忧郁世界对话
----试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思路
 
李茜
 
郁达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作为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写景抒情散文,无疑是引领学生学习和感悟写景抒情文字的好范例。散文教学依然应遵循文体规律,教师要有自觉而充分的文体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始终。散文的精髓在于“神”,而“形”则看起来“纷繁杂乱”,我们要做的是将“形”的特点找准,并理清“形”与“神”的隐晦关系,理解散文的形神兼备、形散神聚,最终完成对于散文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探究。

  1. 与当时的北平对话
    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也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家国遭遇似乎都给郁达夫的心灵烙印下了一定的悲伤。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这个秋天或许与以往并无不同,只不过当时的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此前,郁达夫曾积极参加革命文化运动,在白色恐怖笼罩中国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个人生活都变得艰难困窘,而接受过中西方教育的郁达夫,更是强烈地感受到了自身渺小和命运的沉浮。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深切感受。
正如郁达夫在《沉沦》中所说:“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在他的笔下,他所处的这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是最黑暗、最糟糕、最不人道、最无趣味,最无价值的时代,也当然就是最可憎恶的时代。本文虽未提及当时的社会状态,但从对故都秋天的描述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特殊环境下的一个进步作家的人生境遇。
2、与伤感的郁文对话
知世论人,走进作者其人。伤感文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郁达夫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可“伤感”二字对于每一个文人来讲又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一律而论的。郁达夫的伤感,在我看来,不只来源于时代,也来源于家庭和个人。
青少年时,他就饱尝了生活的辛酸。他出生于浙江一个普通家庭,三岁丧父,家庭窘迫。在两位哥哥的照顾下读学堂,中学时因参与学潮而被开除,后转学他校。童年的生活经历或许没有带给他沉重的打击,也没有让他承担度日的压力,但在他幼小敏感的心灵里一定会留下一些印象,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埋下了些许自卑的种子。后来,他随长兄留学日本,与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担任多个期刊的编辑,并出版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回国后,他又开始了文学和革命的求索。
郁义认为,父亲由于天生的气质和接受中西教育,加上处于近代中国风雷激荡的时代,造就了他成为一个主张抒发个性的启蒙作家,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和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国者。
3、与悲秋的情结对话
深掘主题,体会作者浓重深沉的情感。自古对于秋天,文人墨客多不吝笔墨来抒写,或怀人,或思乡,或悲叹凋零,或感慨人生。无论是秋叶秋树、秋花秋草,还是秋蝉秋雨、秋风秋霜,都免不了被附着伤感的情绪,而这样的诗词曲总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所谓“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譬如白居易的“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欧阳修的“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等等,总是透着悲凉的心绪。但也不尽然,李白就曾说“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甫描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毛泽东亦有豪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但这些诗句也似乎并未将秋日的悲写得乐趣盎然,不过是增添了几分悲壮之感。当然无论是悲凉、悲伤或悲壮,都饱含了文人们对秋情有独钟的独特感受。
作为一个伤感文人,郁达夫亦免不了面对故都的秋伤感一番。他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在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而此时,已届不惑之年的郁达夫在经过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是人非的故都,心中必然会感慨万千,在秋的催化之下,种种情绪倾心而出,虽然情感饱满而复杂,可表现在文字篇章上却是那么地举重若轻,淡然如秋日天空,高远又深沉。冷静如秋风秋雨,惬意如秋花秋果,
四、与经典的篇章对话
剪裁设计,脉络清晰地大胆取舍。就这样一篇经典名家散文,传统有效的教学内容固然不可舍弃,但可以精心设计,不为创新,只为使教学与时俱进,避免机械化的重复。本课教学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对关键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教学目标为赏析文中景物特点及写景技巧,把握散文的神,理解作者内心的清、静和悲凉,从而感受特殊时代里伤感文人的不朽魅力。
本课设计用时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为第二课时深入分析准好准备,并以多种形式配乐朗读全文,在音乐和文字的感受中引领学生的思维。
第二课时为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分为“赏析景语”、“理解情语”两部分。首先,通过分析秋天景物特点及蕴含其中的作者“清、静、悲凉”的心境,从声音、色彩和形态等多角度赏析秋景,以求走进作者内心,为后面挖掘作者思想情感做准备。其次,以第12段为核心引出对秋天的感慨,自古文人多悲吟秋天萧瑟冷清,但作者的悲秋之中却饱含了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追溯作者悲秋原因即可由学生分析得出。再辅以背景材料及郁达夫《北平的四季》中的相关描述,便可感知他对于故都秋的情感。最后由“为何题为《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或《北方的秋》等”这一问题,引发对主题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究。至此,文本解读在抓大放小的策略下重点突出地完成了,学生的思路也必将清晰,课堂环境不繁琐不拖沓,整节课收效较好。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及教学,个人觉得本单元其他散文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处理,对文本进行合理剪裁,跟学生分析教师个性化的解读,课堂便可以生动活泼得多,师生共进,相得益彰。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故都的秋”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辽宁省优课”,所属分类为“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辽宁省优课”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