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客观认识自我《透过绘画 遇见自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客观认识自我《透过绘画 遇见自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视频标签:客观认识自我

所属栏目:心理健康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客观认识自我《透过绘画 遇见自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透过绘画 遇见自己》教学设计 
一、 教学对象分析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学校里,美术课永远是他们的最爱。孩子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他们把画画看成一种游戏,常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编织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七彩梦。20世纪初,心理学家就注意到儿童绘画能力与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儿童在绘画时表现出比其他活动更大的专注度。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儿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也是通过绘画不断把自己的人格和情绪、甚至人际关系,如与同伴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涂鸦期(1.5-4岁)、象征期(4-5岁)、图式期(5-8岁)、写实期(8-15岁)。图式期的儿童绘画时在造型上常常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常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而且他们多采用平面展开式沟通,想到哪画到哪,这样的构图特点是容量大,可以充分表现儿童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 教学内容分析 
1. 关于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巴克认为“房-树-人测试”可以测出孩子的人格、心绪以及对周围人事物的态度等心理特征。“绘画房树人”作为本课程的一种教学策略,让孩子在 “特别的树”“理想的房子”“人”及“丰富你的画”的四段绘画创作中感受“表达自我”、“恳请反馈”及“共享发现”为了解自己、发现潜能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2. 关于乔哈里窗理论 
乔哈里窗理论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中国管理学实务中通常称之为沟通视窗。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从自我概念的
 
                    
             
                    
                            2 
 
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教学内容是可以被理解的,同时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如何更好了解自己的“窗户”。 
 
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乔哈里窗”理论;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公开区”并学习正视自己的“盲区”和“隐藏区”; 2.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受 “自我表露/表达”为人际交往带来的正面效果——扩大了“公开区”; 
(2)让学生体会“恳请反馈”带来的兴奋、感动、感恩等积极的情绪; 3.行为与意志力目标: 
(1)学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反馈,能多角度分析自己的现状; 
(2)激发学生探索自己“未知区”的动机与愿望,挖掘潜能,成就未来。 
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难点: 
(1)让学生愿意走出“舒适圈”,在课堂中积极表达、表露自我; (2)教师能在学生的表达中掌握信息,积极反馈。 2.教学重点: 
(1)学生用语言来补充表达画里“房”“树”“人”的意义; 
(2)教师能“看见”隐藏于画里的未知信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表达; (3)教师能抓住学生表达中的关键信息,引导他们发现遇见自己的方法。 
五、 教学策略 
教育戏剧范式;绘画分析;朋辈辅导。 
六、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A4白纸,颜色笔数支,铅笔与橡皮擦。 
 
                    
             
                    
                            3 
 
七、 课时 
2个课时 
八、 教学过程 
1.热身游戏:5秒钟造型 
这是一个教育戏剧的范式,游戏的规则是让孩子在5秒钟内完成教师的“任务”(如变成一朵花等)。游戏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让孩子放松自己,享受独自创作、小团体合作的乐趣; 
第二:孩子造型的对象正好是“房”“树”“人”,启动了孩子对房树人的相关形象,为接下来的“绘画”环节做准备; 
第三:让孩子初步进入创作的思维状态,为接下来的“创作”环节做准备。  
2.主题游戏:绘画房树人 (1)课前要说的画 (2)创作“特别的树” 
参考的分享内容:它是什么树?树大概多大了?有多少棵树?是健康的树吗?这棵树使你记起谁?它特别之处在哪里…… 
分享方式:站在自己的座位处,与全班分享。 (3)创作“理想的房子” 
分享方式:把“房子”交给你最信任的人,让他/她给你理想中的房子“添一笔”,使它更完美。两两走到讲台上,互相说出为对方的画添了什么。 
(4)创作“人” 
教师引导语:在这个画里会出现什么人?他或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分享方式:独自站到讲台上,与全班同学分享。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四个环节贯穿了“朋辈辅导”的教育策略,分享的方式的改变,显示着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要求的逐级提高、对孩子表露自我的层层递进。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恰当鼓励孩子走出舒适圈,同时保护、自尊尚未准备好表露自我的学生。 
 
 
                    
             
                    
                            4 
 
3.课程的理论依据——乔哈里窗理论 
从学生的分享中引出乔哈里窗理论。这个理论根据 “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分享后呈现以下PPT内容: 
公开区:公开区大的人受人欢迎,容易赢得大家的信任,与人合作更顺利。  盲区:盲区大的人,一般是不愿意虚心请教他人的人,他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人际关系较差。  
隐藏区:隐藏区大的人,由于神秘和封闭,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防范心理。  未知区:未知区大的人,极少表达自己和反省,也甚少与他人交流,造成很难发现自己的潜能,不利于自我发展。  
继而让学生进入“丰富你的画”及“你的名字我的心思”两个自由创作流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发现在之前的绘画环节中,“特别的树”“理想的房子”两段创作正好达到了“表达自我”、“恳请反馈”的学习任务,在表露自我和听取反馈中,孩子能扩大自己的公开区,缩小盲区,获得成长;另外,“人”、“丰富你的画”及“你的名字我的心思”这三个流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初步试探自己的“未知区”,通过“共享发现”,让学生感受到“未知区”的庞大、神秘及巨大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日后探索自我的动机和愿望。 
 
4.赏一赏 
欣赏、分析华师附小孩子画中各种意向代表: 
(1) 代表生命能量的太阳、水、树、动物、烟囱、音乐等; (2) 代表交流的通道的门、窗、桥、石头路等; 
(3) 代表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的父母、老师、朋友、陌生人等; (4) 代表内心的投射的人物的所做、所说、所思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搭起两校儿童沟通的桥梁,而且也锻炼了孩子了解他人,分析自己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己“未知区”的动机与愿望。 
 
 
                    
             
                    
                            5 
 
九、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送教课,教学的对象是林芝市第一小学的五年级的学生。对比广州同年龄段的学生,西藏林芝的这些孩子在课堂中的语言很简朴,内心更加柔软,更容易袒露真情。很多在广州的孩子身上没有出现的状况,在这个课堂上都出现了。如其说我是在“送教”,不如说是在“学习”。通过这次送教活动,我感觉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历练与提升。 
1.生命中的那些“重要他人” 
在第一个绘画“树”的环节,一个男孩子分享道: 
“这三棵树分别是爸爸、我和妈妈,他们的树枝虽然没有(接触)在一起,但是他们的根是连在一起的。”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关注的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在课堂中,无论是画树、房子还是人,西藏的孩子们都能分享出他们的重要他人——父母,或是长辈,或是同伴。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没有孩子提及“教师”。在心理学的理论中,人生的初始阶段,“父母”是重要他人,而进入学龄期的孩子,“教师”就会取代“父母”成为孩子心中的重要他人。带着疑惑与孩子进一步交流后,我知晓其中原因:他们大部分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照顾他们的大多以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为主。这种情况造成“父母”这个重要他人出现了滞留现象。这个现象也许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健全发展,因此,让孩子“看见”教师的重要作用也成为了这个时期西藏孩子的重要课题。 
 
                           
 
                    
             
                    
                            6 
 
2.挖掘那些藏于心间的力量 
“我画的这个人是我的奶奶……她在摘茶叶……她在想我……我也在想她……” 
在绘画“人”的环节,一个小女孩分享着,眼泪水不禁潸潸而下。西藏的孩子内心是柔软的,绘画过程加以音乐的渲染,使其纷纷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或是童年时期的同伴。在分享“特别的树”时一位男生说道:“我的树特别之处在于它上面挂满了足球、篮球、乒乓球……我和以前的同学总是一起玩……我想他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新同学,在绘画
“理想的房子”环节,一个小男生为他添加了更多的球类,因为:“我希望他能开心起来,我们也可以一起玩。” 
表面上,这个过程的情绪是悲伤、痛苦还夹着一些低落,但实际中,教师若能借机向学生反馈情绪背后的正能量,就能达到正向效果。 
“为什么奶奶会出现在这个有特殊的树和理想的房子的画里?她摘茶叶的时候还在想孙女是因为什么?如果她知道孙女在上课的时候还不时想她,她会怎么想?” 
“你是一个很专情和用情的人,所以你到哪里应该都是受欢迎的?你是新同学,那你比别人更幸运的是,你能认识更多的人,是吗?你原来的同学应该也很想念你,或者担心你,你要怎么告诉他们你现在的生活呢?结交了多少个新朋友?他(帮他的画添一笔的人)是你的好朋友
吗?他给你加了这么多球类,你们是否可以拥抱一下呢?”                                 
通过问题引导,让孩子知道世界纵不完美,但我们仍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7 
 
3. 融合课程对孩子个性化的培养的作用 
课程的开端使用了教育戏剧的范式来进行活动热身,造型的物件即紧扣主题,同时也能活跃气氛。主题游戏的构思是来自于著名的“房树人测验”(HTP),不同的是,本课堂只是借助“房树人”作为交流的工具,旨在让学生“遇见自己”;在分享的过程中,融入了朋辈辅导的理念,这样的课程符合当前小学阶段推崇的多元智能理念的教育方法,学生在课程中发挥了语言(肢体语言和形体语言)、音乐欣赏、美术创作、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合作)以及想象力。 
4. 遵循孩子的天性,重视生成性的资源,让课程充满了鲜活力。 孩子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向。这是儿童特有的感觉时期,教师和家长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一味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顺其自然,充分让孩子自由。在教学视频中一位小男孩给他的“特别的树”添了一双眼睛。他说:“这是我的爸爸。”巴克正巧认为,“树”在绘画中往往是“父亲”的象征!这个孩子在
接下来的“理想的房子”创作中,把房子画在了树的正中间,就像是树的心脏的位置。坚持不预设课堂,每节课都是遵循孩子自身的特点,让孩子真情流露,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画的内容,最后再对课程进行理论的提升和总结。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客观认识自我”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客观认识自我《透过绘画 遇见自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所属分类为“心理健康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客观认识自我《透过绘画 遇见自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