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江苏省 - 扬州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江苏省 - 扬州

视频标签:宋明理学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江苏省 - 扬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扬中树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教案(必修) 
        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 
编制:蔡静 
第3课 宋明理学 
    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 
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义? 
生: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师: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生: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白马寺                       龙门石窟 
 
                    
             
                    
                             

师: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呢? 
生: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 师: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心理的需求,还从哪些方面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生:在魏晋这样的混乱时期当统治者没有一个省心的,也得需要心理安慰吧?(大家都笑了,这倒是平常没有想到的。) 
生:当人们沉醉在宗教里的时候,就没有心思犯上作乱了,有利于维护他们的统治。      
 师:看来,佛、道两位新老师,既能抚慰心灵,还能让人变乖。真是老百姓喜欢,皇帝也喜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沉缅于宗教的社会气氛,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产生会什么影响? 
生:过去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现在却受到了儒、道的冲击。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师:如同梁武帝就是一个集儒、道、佛三者一身的皇帝,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乃至后代,“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很多同学都去过泰山,不知是否留意过红门宫,
它的东院是佛教弥勒院,西院是道教元君庙,而正中则儒家盛景孔子登临处。佛、儒、道三教就这样汇聚在这方寸之地。 
下面的例子会使大家对三教合一有更深的印象。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孙悟空身上,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生: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
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救援,这里面即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路中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 
3、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师:“三教合一”的局面使儒家思想即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同时又受到佛、道哲学的影
  
    梁武帝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事佛,随着“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之孙悟空 
 
 
                    
             
                    
                             

响,儒学体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4、儒学更新,深受儒道影响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以及朱熹。我们先来了解理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生: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它除了对世界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的要求,即遵守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它还包括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 
师:这样理学就将世界、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它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把这些思考与儒家传统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这就是理学。 
如何才能认识到和把握住“理”呢,理学提出了一个让我们很难理解的概念:“格物致之”。格物就是即物穷其理,探个究竟;致知,要达到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简单地说,就是凡事都要通过认真研究弄个明白,做个彻底的明白人。 
师:理学的可贵之处在于继承了儒家讲求“浩然之气”的传统,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宇宙、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这为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操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天理与人的欲望之间产生了矛盾又该如何选择呢?理学的回答是“存天理,灭人欲”。下面的一组图片是长期流传于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请大家对这些故事中的道德标准做一下评判。 
生:画面上的两个小朋友太感人了,生活中的孝行就在这些细节之中,对照起来我们平时对父母太缺少这些细节的关爱了。 
生:小时候妈妈为给我赶蚊子经常一宿不睡,亏那当爸爸的睡得着,似乎孩子受这样的罪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对照一下,我的妈妈比吴猛的爸爸好太多了,我比起吴猛差太远了。 
  
生:恶心死了,简直为了作秀不择手段啊。就我了解,那时候选拔官员孝行是一个重要指标,当时通讯传媒都不发达,大家又都争着当孝子,不来点儿“绝的”很难引起别人注意。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为五常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它涵盖哪些领域? 
 
                    
             
                    
                             

二十四孝的用意是在给大家树立榜样吧?这种榜样能效仿吗?效仿起来有意义吗? 
生: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当时科技不发达,我倒有别的想法。那时候没有B超,没有化验,要救父亲的命可能这种做法是这个儿子的唯一选择。现代科技发达了,感动中国的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付出了比这更大的代价。时代不同,科学水平不同,两位儿子却都表现出为了救父母义无反顾的勇气。有一点我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相同,就是必须发自感情。 
生:我看到画上那个可爱的小宝宝,都要让这个白痴气疯了。母亲是一条生命,孩子也是一条生命。所有的道德最起码应该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吧?这种道德简直就是活生生地杀人啊。 
生:还有什么一坛黄金也纯粹是编人的,就是为了愚弄人去实践这种鬼话。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有感动、有怀疑、有厌恶有愤怒。理学的思想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而且已经通过类似二十四孝图这样的通俗教材传播到民间。它把对道德的追求渗透到百姓心中,也以超出人性的道德枷索束缚、毒害着国人的精神。 
父父子子之孝为社会秩序的起点,有了它就会很自然地延伸到君君臣臣之忠。从元朝开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代承袭这一作法,这就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而就在程朱理学高高在上的时候,有人向它发起了挑战。 
2、陆王心学 
南宋某年,鹅湖山下执手走来中国哲学史上两位大师,一位是朱熹,另一位就是他的挑战者──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他们之间的辩论辩论涉及很多领域和层面,其辩论的内容、胜负的结局一直被后人所谈论。 
朱、陆的分歧在哪里?我们随手翻开他们的诗作,就会发现里面回响着不同的声音。  
   
   
生:朱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我们常引用。现在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还真有新发现:朱熹“格物”格出习惯来了,看到渠水清沏,也要“致知”源头。 
生:陆九渊的诗不太好懂,但是能看出来墟墓、涓流、拳石都是变的,不变的是“心”。 师:别看两人都作诗,但著作数量却天壤之别。  
(同学们惊叹:这也太夸张了吧!他们还比个什么劲啊?)             欣赏诗作品味其人  
 
  
  
 
 1.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 2.或许你读不懂陆九渊的诗,能从中找出“变”与“不变”的就可以了。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墟墓兴衰宗庙钦, 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 
拳石崇成泰华岑…… ──陆九渊 
                          著作数量相差悬殊 
朱熹: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 72卷。 陆九渊: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 
 
                    
             
                    
                             

师:著作数量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水平的不同,而是两人的治学方法和读书态度不同。朱熹主张“道问学”,读书穷理,即多看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而陆九渊主张尊德性,认为只要内心附合儒家的道理标准,六经都是为我服务的。所以说,书不重要,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让中学生弄懂朱、陆之间的差别,著名作家曹聚仁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比较到这儿,朱熹求理的途径更加明晰,这就是── 生:格物致知。 
师:陆九渊与他的严重分歧已非常明显,他一直在强调一个字── 生:“心”。 
师:与格物致知相对,陆九渊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也就是注重内心的体验和反省。陆九渊不仅诗中颂“心”,治学依“心”,求理问“心”,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心”字:“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至于把朱熹和陆九渊的这场争论上升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我们更适合在学过哲学以后再进行,现在能不能谈谈你更愿意接受哪一方的观点呢? 
生:当然是朱熹了,不观察、不实践,不学习,光在那里问“心”,能问出什么道道?就像那个例子里说的,飞机来了光问心静坐管用吗? 
生:仅凭“六经皆我注脚”这句话我就欣赏陆九渊,多大的气魄!观察、实践、学习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自身的进步吗?“吾日三省吾身”问不出道道吗?同样是那个例子,“不为机声所摄”,这种内心修养到达了什么境界?这样的人起码不会当汉奸,不管用吗? 
师:大家观察朱、陆之辩不能仅从胜负上去考量,还应该看到儒学在这种辩论中又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 
到了明朝中期,另一位心学代表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对于深奥的阳明心学,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视角来观察它。 
  
 
生:只要有良知良能就可以成为圣人。只要找到内心的良知,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                       治学方法迥然不同 
朱熹:道问学、读书穷理 
陆九渊:尊德性、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形象比喻体会差别 
朱熹: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 陆九渊:应该让弟子们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                       观察视角一:谁可成圣人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王守仁 请思考: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谁可以成为圣人?他的这种说法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他的这种说法会增强每个人加强道德修养的信心和主动性。 
师:王守仁还多次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在这期间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生:王守仁当时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镇压农民起义容易,但要控制人民的思想难,应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生: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应该就是“破心中贼”吧? 
生:如果不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是不是说排除外界的干扰容易,但排除内心的不良思想、杂念是最难的,那就应该时时警惕这些不好的思想。 
师:王守仁不断强调道德修养的作用,但到头来明朝却是这样一个结局。     
(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提醒学生从心学的特点、明末的形势、道德修养的途径等多方面来思考。) 
生:心学一味强调对内心良知的发现,就会忽略对外部问题的解决。不赶快赈灾,李自成就起义了,不加强边防,清军就入关了,这些光靠着讲心学是无法解决的。 
生:这也说明加强道德修养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道德修养是和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就概括成一句话吧,算是我的名言:仅靠道德,无法形成真正的道德。(同学们都为他的高度概括而鼓掌。) 
师:由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要组成的宋明理学使儒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使儒家思想更加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的社会功能更加明显,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随着宋明理学逐渐发展为儒学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导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体会宋明理学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体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师: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相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再一次站在我们面前。不,其实它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审视它那历尽数百年沧桑的躯体,我们看到了无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挺拔高大的灵魂;它充当过羁绊中国
                    观察视角二:何为心中贼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守仁 请思考:1.在当时的语境下,王守仁此语何意? 2.你能否在历史上找到“破心中贼”的例子? 3.如果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你会有什么新感觉? 
               观察视角三:明亡叹心学 
明朝灭亡,很多人将之归于心学误国: “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其实当时真正舍得“一死报君王”的人也微乎其微。 请思考:你对这种现象有何看法?  
 
                    
             
                    
                             

历史前进的枷索,它也曾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是一个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终生命题,这也是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孟德斯鸠说:“在专制政体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跪着。” 
 
板书设计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背景:三教合一 
  1、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和赤裸裸的恐吓已无法控制人心。 
2、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3、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4、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 二、程朱理学 
  1、概念:既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
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3、主张:A、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份抽象为“理”              B、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B、要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 4、影响:A、理学南宋后发展为官司方哲学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 
A、世界观:心即理也    B、方法论:发明本心。   2、王守仁(明):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四、影响: 
  1、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扼杀人的欲求。 
  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 
 
  
扬中树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导学案(必修) 
        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 
编制:蔡静 
【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 
【知识清单】 ——夯实基础,自主提升! 
理学的含义:理学是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到唐宋时期,三教并行使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2.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加强中央集权,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 朱熹 朝代 北宋 南宋 地位 奠基者 
集大成者 
理论来源 儒家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哲学派别 
客观唯心主义 
主张 
本源说 
万物的本原是天理 理之源在于天理,先有理后有气 道德观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在于明道的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评价 
积极 
(1)它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品德、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凸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从而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消极 
(三纲五常)摧残、扼杀人性,束缚了人们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三、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 陆九渊 王阳明 朝代 南宋 明朝 地位 开创者 
集大成者 
哲学派别 
主观唯心主义 
主张 
(1)心是万物本源,心就是理。 (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3)“发明本心”,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1)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良知” 就是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重点突破】 ——攻坚克难,所向披靡!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和联系。 
 
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同 
哲学派别 
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扼制了人性 
异 
本体论 (世界本原)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理在人的内心之中。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存在于
事物之外。 
方法论 (途径) “致良知”,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格物致知”,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修养论 (哲学范畴) 
“发明本心”,内心反省(主观唯心)。 
主张向外追逐客观认识(客观唯心)。 
【纠错笔记】——点滴积累,注意细节!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没有本质区别。(  √  ) 
2.理学在宋代取得了统治地位。( × ) 3.理学在历史上没有产生过积极作用。( × ) 
【当堂消化】——我行!我能!我成功! 
★ 第一组:达B题 1.《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2.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3.下列对儒学发展演变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孟子提出仁政学说                  B.董仲舒的新儒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唐代儒学发展到理学的新阶段        D.李贽的思想冲击了儒学权威地位 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5.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6.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10 
 
★★第二组:冲A题 
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8.“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9.《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10.“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朱子语类》)这则语录所阐发的是 
A.心外无物的世界观                  B.克己省身的修养论  C.推己及人的处世观                  D.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知识结构】 —— 知识脉络,整体感知! 
 
【课堂评价】——自我评价,自主提升! 
自己的评价 
同学的评价 
老师的评价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宋明理学”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江苏省 - 扬州”,所属分类为“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大象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江苏省 - 扬州”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