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诗百话》课外阅读指导课-广州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诗百话》课外阅读指导课-广州

视频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唐诗百话,课外阅读指导课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诗百话》课外阅读指导课-广州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诗百话》课外阅读指导课-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

见素抱朴,以意逆志 
                                         ——《唐诗百话》课外阅读指导课整体实施过程方案与设计 
 

一.作品简介: 
《唐诗百话》全书正文共100篇,上册收入“初唐诗话”“盛唐诗话”,中册收入“中唐诗话”,下册收入“晚唐诗话”和全书名词索引,并附录了施蛰存先生有关唐诗研究的9篇文章。全书将唐诗的讲解与唐诗创作方法以及历史知识的介绍相结合,分析中有研究,澄清了诸多历史上众说纷纭的唐诗难题。书中有绝句七律乐府的单篇赏析,也有将几首诗歌组合起来的一并分析,专题有关于唐诗作者的介绍,也有关于唐诗诗体问题的探微。作品饱含作者的真知灼见,特别是大量考据的内容,为作品增添了科研含量,被誉为一部“唐诗百科全书”。   
二.活动目标: 
1.老师通过阅读文本精选例子总结作者讲解与研究的方法(教师前期堂上指导); 2.学生运用上述老师课堂上总结出来的方法走进并深入解读文本,形成展示思路;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研读成果(学生展示); 
4.借助活动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积累、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 
5.通过阅读欣赏,提升学生的诗词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热爱; 6.形成学术成果,学生撰写关于研读《唐诗百话》的学术论文。  
三.活动背景: 
1.本学期我校高二年级上半段主要的教学任务是粤教版选修1的《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按照备课组讨论的要求,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和学生展示为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基础篇目是老师讲解,专题篇目是学生展示),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诗词基础知识的归类整理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在日益强调重视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在学科教学中也应努力践行这一理念,而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理应被老师和同学们重视,而《唐诗白话》又属唐诗鉴赏的经典之作,所以非常有必要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解读施蛰存老先生的这部作品,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3.此外本学期六月份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将要参加广州市古诗文名著阅读比赛,其中《唐诗百话》是指定的阅读书目,也希望学生能认真、踏实地阅读一部课外古诗词作品,提高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争取为进入高三做好古诗词鉴赏的知识储备。  
四.预设及实施过程: 
2017年寒假:年级统一要求学生购买《唐诗百话》全套书籍并翻阅; 本学期开学后: 
第5周:印发本班学生对于该部书阅读情况的调查问卷并整理; 
第6周:反馈调查问卷,集中动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第7周:精选书中例子,在课堂上领着同学们一起读《唐诗百话》,并归纳总结阅读策略和作者对诗歌研究与鉴赏的方法(再次明确“走进去,走出来”的要求); 
第7周:课堂上赏析学生的读书笔记,以此来反馈学生的阅读情况,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 
第8—10周:结合老师与同学们课上总结的方法,明确分工,小组合作深入阅读作品,完成课件制作; 第11周:学生展示阅读成果; 12周以后:后续跟踪研讨展示。  
五.预计课时:8—10课时 六.具体实施过程: 
1.前期教师指导课:2个课时 2.中期检查评点读后感:2个课时 3.后期学生展示课:4个课时 
 
                    
             
                    
                             
第1—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开学已经有五周的时间了,本学期从寒假我们就着手开展师生一起研读施蛰存老先生的《唐诗百话》了,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阅读的情况和效果怎么样呢?从问卷调查等反馈情况来看,老师觉得还不是很满意,那么这两节课老师就结合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些研读课外名著的方法和策略,或许这样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读施老先生的这部研读唐诗的佳作。 二、展示课前问卷调查: 
A.到今天为止,你是否把《唐诗百话》读了一遍?或是读了几遍? 
 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读了一遍(有少许同学大致浏览一遍,还有两三位同学只看了几页) B.对你来说诗歌鉴赏难度最大的是什么?你对老师有哪些期待?希望解决哪些问题? 结果: 
 
 
 
 
我们的困境:课外古诗文阅读之路如何才能顺畅? 老师建议: 
1、不挑时间、不挑地点、不挑姿势,随时随地都可以读。——“and(同时)”的思想。 2、期限+乘势。 
3、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名人名言: 
不是因为事情困难,而让我们不敢做; 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变得困难。 
                             ——塞内加 就因为没有时间,才什么都可以办到。 
                             —— 《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 老师明确要求: 
对《唐诗白话》我们的底线目标是:走进去、走出来(必须先读完一遍)。 三、具体教学: 
1、请同学先来谈谈阅读感受。 2、老师讲解。 阅读策略指引: 
《唐诗百话》定位一:工具书 
在《唐诗百话》这部作品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诗歌的格律、意象的内涵、诗歌的手法等等; 例如: 
“什么叫起兴,说来话长……” 
 
                    
             
                    
                            关于什么是赋比兴,作者用了近四页的篇幅介绍它的演变历史、作用效果等。 《唐诗百话》上P32-35. ……但是元稹草拟的制诰(就是专管起草皇帝的命令文书),文体古雅,与当时一般的公文绝然不同……当时人对这种文体称之为长庆体……     ——《唐诗百话》中P214。  
《唐诗百话》定位二:唐代诗史 
作品中对于一些常识类的知识,诗歌的流派、诗人名号的称谓、官职的称呼等等,作者也在书中做了详尽的介绍; 例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题目,在有些选本中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就更明白了。有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做某县县尉,作者就写此诗送行。唐代的管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称为“令”,县令以下有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常用“明府”为县令的尊称或代用词,县丞则称为“赞府”,县尉则称为“少府”…… 
——《唐诗白话》上P8。 
总结阅读策略1:圈画式阅读(重在积累)   
《唐诗百话》定位三:解读唐诗方法秘籍 
作者对唐诗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哪些方法,归纳提炼) 例如: 
“城阙辅三秦”这句诗历来有不同的讲法。多数人认为“城阙指京都长安”…… 吴昌祺说:“蜀称城阙,以昭烈也”…… 
《诗经》中“佻兮达兮,在城阙兮”孔颖达注解说:“谓城上别有高阙,非宫阙也”……城阙是有高楼的城墙…… 
同时代的诗人李颀、韩愈、韦应物等等的诗,都不是指长安,而是指“高墙”……《唐诗白话》P10。 总结方法:比较法 
《唐诗白话》选了七十余位唐朝诗人,近300首唐诗来分析鉴赏,几乎讲每一位诗人每一首作品前,都要进行背景介绍、时代分析、环境再现……如…… 总结方法:考证还原法 
总结阅读策略2:批注式阅读(重在赏析)  
第3—4课时 
中期检查:反馈学生阅读《唐诗百话》情况,以展示读书笔记为主。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一周大家把《唐诗百话》的读书笔记交给老师了,老师也仔细评阅了大家的作品,针对大家在读书笔记里表现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老师也给了旁批或综合评语,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困惑或是心得体会也可以一会在课上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下面老师选了几篇读书笔记来集中展示。 二、展示学生的读后感: 
读《唐诗百话》有感   高二5班 胡嘉怡 
   《唐诗百话》,上中下三分册,一开始我认为把它读完一定是一个艰涩而又痛苦的过程,但其实不然。每天以两三则的速度,放在床头,翻看自己感兴趣的那则,也就兴趣满满地看完了。看罢,且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其实,《唐诗百话》是很适合我们当下看的古诗词著作,我们可以把它一书两用- 一本工具书,一本故事书。 
    何为工具书? 这是一套关于唐诗鉴赏方面的书,用漫谈的方式讲了一百堂课,从初唐,盛唐,中唐再到晚唐,唐代三百年的诗粹,婉婉道来。许多与诗相关的问题,例如诗中典故的意义,例如诗所反映的时代、政治背景,例如诗中涉及的社会风俗,例如某一种诗体的渊源流脉,等等,这些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施老先生浅显易懂的文字下,都能让读者读得懂,看得明白。私以为,很难再找到一本这样简单明了的诗词著作了。你看下去,就是充实了自己的诗词库、知识囊。在我们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翻开《唐诗百话》,也许你的疑问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在你与《唐诗百话》、与施老先生双方互动的时候,你对古诗词的认识,就逐步加深了。 
    何为故事书?《唐诗百话》是一本精简的唐诗史。读此书,还可以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知 道诗人的故事,轶事趣闻。初唐诗人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其中有一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他的舅舅,同为诗人的宋之问看到,极其喜爱,知道这首诗还没有流传出去,就向刘希夷要了这一联,用入自己的诗中。刘希夷当时答应了,但后来又反悔,因而泄漏了这件秘密,使宋之问出丑。宋之问大怒,叫人用土袋压死刘希夷,当时刘希夷还不到三十岁。此是从《唐才子传》收录过来的,真假不辨。施蛰存当故事收进文章,也当故事看了。像这样的故事,增添了书的趣味性,少了几分艰涩。    施蛰存自己说:“这本书的问题是写得不上不下。”其实这不是此书的“问题”,而恰恰是此书的特点和优长。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下了解唐诗知识,让人倍感轻松而又收获满满。此外,《唐诗百话》的论证方法等等,都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读《唐诗百话》有感      高二5班 刘婉珊 
《唐诗百话》,施蛰存先生所著,一书三册,上册收入“初唐诗话”“盛唐诗话”,中册收入“中唐诗话”,下册收入“晚唐诗话”。书我已经买了挺久的,但一直没有定下心来细细品读。如今我读完了第一册,在此仅能浅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认识。 
翻开那素雅的封面,是施蛰存先生的一些自述,大概讲了他编著这本书的一些心路历程。从字里行间里,我看到了施蛰存先生严谨的态度,这让我对这本书更有信心。 
开头施蛰存先生就讲到了“知人论世”的道理,要品读一首诗,不可能脱离作者的生平和经历而凭空猜想。所以,品读诗歌之前,先了解诗人生平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也深以为然。一个人的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乃至于影响诗风。拿诗圣杜甫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杜甫生于唐朝由盛转衰之时,仕途不顺又几经战乱,一生历尽坎坷,老年漂泊孤苦。“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便是他的真实写照。而国家的衰亡,对老百姓来说肯定是沉重的灾难,杜甫看得太多这样的苦难,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似乎也成了理所当然。于是“忧国忧民”这样的字眼几乎成了杜甫的标签。所以他的诗的基调常常是沉郁顿挫。只有早年意气风发,国家尚算安定之时,才能写出《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胸怀旷阔,气势不凡的诗句来。可见,人的经历,和生活的时代背景能对诗歌产生怎样大的影响。施蛰存先生在每讲一诗之前都要介绍作者生平,甚至按逻辑去推敲史料的真实性,看似废了很大周折,也与论诗无关,其实大有深意。 
从施蛰存先生著书的时长来看,可以看出他对这本书是极负责任的,这也是给予我足够耐心去看这本书的主要动力之一。另外,这本书还有一大特色就是,鉴赏的时候,施蛰存先生会细致地解析一些字词,并穿插一些文言常识,帮助我们理解。他在论宋之问的一首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的诗时,就详细地阐述了题目里的乾坤。“奉”是皇帝的命令;如果只有“应制”而没有“奉和”的,表示奉皇帝之命而作,但皇帝自己没有作;“幸”指的是皇帝到了什么地方,就说是“幸某处”,意思是皇帝驾临,是某处的荣幸。关于“幸”字,在平时考试中是有考查过的。所以读施蛰存先生的书,一方面可以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二来还能积累丰富的文学常识,真是一举两得。 
知人论世 
                ——《唐诗百话》读后感 
高二5班  刘雨欣 
最初,我是带着任务去阅读《唐诗百话》的。但当我走进书中时,便渐渐地被施老生动活泼的文字打动,为其匠心独运的推理赏析折服,沉浸于诗海之中,功利之心荡然无存。而当我从书中走出,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不同命运仍在我脑海中放映,唐朝花开花落的时代发展就浮现在眼前。仿佛读诗,也在读史。 
我想,这归功于施老整体采取“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 
施蛰存先生曾经说过:“一个词语,每一位诗人有他特定的用法;一个典故,每一位诗人有他自己的取义。每一首诗,宋元以来可能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如果不参考这些资料,单凭主观认识去讲诗,很可能自以为是,而实在是错的。”因此,《唐诗百话》不单是讲诗,同时也讲述诗人的个人经历,讲述诗所反映的时代、政治背景和时代风俗。通过了解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学习文学作品,便是“知人论世”。 
以书中张籍的《节妇吟》为例,结合洪迈《容斋随笔》中的记载:“张籍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书币辟之,籍却而不纳,作《节妇吟》一章寄之。”可知这首诗完全是个比喻。诗中“妾”是张籍自喻,“君”指李师道。张籍已经接受了别人胡聘任,而李师道又派人用厚礼来请他去参加幕府。张籍
 
                    
             
                    
                            就写了这首诗来辞谢他。这就是《节妇吟》的创作背景,若是抛开史料,单凭主观认识去理解,《节妇吟》便只是写一位已婚女子遇到他人示爱,心中有意却只能含泪拒绝的爱情故事,这不但是将对诗的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了,更与诗人的创作本意有着千差万别。可见“知人论世”对诗歌理解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杜牧的《兵部尚书席上作》,背后亦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众所周知,杜牧素爱风流,其每到一个州郡,都有赠妓、书情之类的诗作,不过大多没有故事记录。而《兵部尚书席上作》源于杜牧担任监察御史时参加李愿的酒会,点名让李愿赠其家妓,语出惊人,许多妓女都回头来对着他笑,于是杜牧连饮三杯,起身朗吟了这首即席诗。显然,只有了解这首诗的历史渊源,才会明白“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的独特妙趣。 
我个人认为,《唐诗百话》以通俗易懂为特色,其中“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读诗中读史,可谓是妙不可言。 
那么远,那么近 
——读《唐诗百话》有感 高二5班 陈晓慧  
韵律平仄,在唇齿之间流转,唱和着丝竹琵琶靡靡之音,唐朝,这座殿堂与我们在千年的时光两畔遥遥相望,什么才子佳人,什么情爱纠葛,什么恢弘盛世,什么山河零落,都像镜中花水中月,对我们,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知人论世”,施蜇存却轻轻巧巧地,将历史故事和时代兴衰搓成纤绳,来近了我们和远去的诗人和他们的精神的距离。 
《唐诗百话》收录了百首唐诗,却并不拘于那些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名篇,举重若轻地将历代口口相传又颇有争议的一些唐诗难题如同晒谷子一般清清楚楚地罗陈在读者面前,施蛰存先生自谦“写的不上不下”,如同一位睿智的老者在讲述自己半生的风雨故事一般平平常常而云淡风轻,又不失风趣老练,可谓字字珠玑。《唐诗百话》全篇没有一句难懂的话,没有一个刁钻的词,没有一条故弄玄虚的后现代理论,却深刻挖掘了关于唐诗的一切——格律、辞藻、典故、艺术特点、写法沿革,诗人们或繁华或悲凉或喜乐或仓皇的一生,以及与唐诗有关的唐史。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都能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找到中国人的精神原乡。这样一来,呈现给我们的,比起传说,更贴近历史真相,唐朝诗人在读者脑海中不再是高高在上飘飘如遗世独立的形象,他们,也有人性的爱憎,怯懦,有着时代造就的超前思想,无限贴近于读者思想。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多少次午夜梦回,我曾在午夜梦回望见那豪放不羁之人的衣角,他仰天大笑:“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施老却指出,我往常所喜爱的豪雄放逸的作品感情和思想都比较肤浅,被游仙的陈词泛滥所遮盖,是李白作品中的泥沙,而李白为人性情疏狂,一般时候不甘于句斟字酌,为律诗所束缚 ,大胆却不如杜甫精细。客观对比评论之下,诗仙似乎在我心里更加清晰,却更有一种发自心底的熟悉亲近之感。 
而施老在文中不仅对唐诗进行抽丝剥茧,还试图借此了解有关诗人的人事变化和思想精神,及那个成就了他或她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北阀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不难看出,诗人将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而对于诗人因此事导致的一起公案,大部分人认为错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不能辨识贤才,导致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施老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认为“《归南山》一诗既消沈,而且有怨愤之情,把自己的穷途潦倒归咎于‘明主’,做皇帝的当然听不进去。”不讲究沟通的技巧,难怪孟浩然一辈子穷愁潦倒。这种以人性为出发点的议论,即使在今时今日也难能可贵,更别说是在《唐诗百话》成书的上世纪70年代了。而“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等诗句,施老更评论为“为妇女争取自由和独立的响亮口号”,唐朝女诗人的形象被时代造就的开放风流立体而生动…… 
有道是“时势造英雄”,创作出璀璨诗篇的诗人更成就了大唐盛世,辉煌时自有风华,破落时也有白头翁如杜拾遗声嘶力竭地为它悲歌、呐喊,最终的最终,人事消散后,还有凝聚着前人音容笑貌的诗作收录下它的最后一眼。吟咏诗篇,唐人或低声感慨或引吭高歌,或抒情或悲愤,与当时的世事变迁相杂糅,尽是烟火之息,只是要求品读的后人拥有宁静的心境便可体会。他们毕竟也是凡人,虽尊为谪仙却非真仙,终是酒中仙,终究要归去。他们,和我们,相隔的是一个唐朝,那么远,他们的思想,和我们却那么近。 
远和近之间的界限是什么?“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远清溪”,至近至远,不过是一颗诗心罢了,身在浮躁时代的我们,不妨在内心修篱种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像施老一般,唐诗和唐朝,其实那么近。 
教师点评:同学们大都能比较认真地读完施老先生的三本书,老师要首先肯定同学们。不少同学缺
 
                    
             
                    
                            少一个能统摄全篇的题目,老师觉得有点遗憾。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同学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谈:一是将《唐诗百话》定位为工具书和故事书来读,可见作为一部诗歌鉴赏的学术著作,施老先生的语言风格和运笔功力,可以让人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次,同学们大都注意到了施老先生这部作品对于诗史的介绍,特别是关注到了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背景,同学们都意识到鉴赏一首诗歌“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再次,同学们解读作品时主要采取的是“叙议结合”的方式,先是引用诗词原句,然后融入作者的分析和和自己的解读,自己的解读部分更多的是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展开,理解比较到位。但是从同学们交上来的读后感整体来看,解读还不能算是非常深入,特别是还缺少个性化的解读,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接下来研读的过程中,不断查阅资料和丰富积累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5-6课时 学生展示: 
奇外无奇更出奇 
——用比较法析《唐诗百话》 
指导老师:邓立娟老师 
组长:胡佳怡  组员:祝新宇、罗苑瑜  胡嘉怡、龚嘉乐  
导入新课,背景介绍:第二、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再次唤起了人们心中对古诗词文化的向往和追求。而在中国诗词文化中,唐诗更是一颗璀璨而绚丽的明珠。品味唐诗,是我们提升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文学史》主编骆玉明曾说过:“《唐诗百话》综论唐代诗史与诗艺,浅明而深切,对理解与欣赏唐诗而言,是最为可靠和实用的一部书。”由此可见,阅读《唐诗百话》对于我们品味唐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对唐诗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提升我们阅读和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能力。 其书:《唐诗百话》是著名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唐诗研究鉴赏佳作。全书以唐诗讲解和专题两大部分相结合,澄清了诸多历史上 众说纷纭的唐诗难题, 条分缕析,高屋建瓴,有识见、有考据、有性情,被誉为一部“唐诗百科全书”。 
其人:施蛰存(1905——2003)名德普,中国“新感觉派”主要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926年创作《春灯》、《周夫人》,其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 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代表作有《唐诗百话》《北山楼词话》等。下面我们将从四个部分来展示我们小组对与《唐诗百话》的解读。 第一部分:比较法的定义 
比较法是一种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要素: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定量、变量 《唐诗百话》比较分析步骤:比较他人说法→点对点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第二部分:意象和主体思想的比较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象对比之黄鹤与白云 
①晚唐的选本《又玄集》在诗题下加了一个注:“黄鹤乃人名也。”这个注非常奇怪,好象已知道有人改作“黄鹤”,因此注明黄鹤是人名,以证其误。 
  ---这样看来,又仿佛唐代末年已经有改作“黄鹤”的写本了。 
②《唐诗解》的著者唐汝询在此句下注道:“黄鹤,诸本多作白云,非。” 
 ---他所谓诸本,是他所见同时代流行的版本。他没有查考一下唐宋旧本,不知道当时的诸本,都作“白云”。他武断地肯定了黄鹤,使以后清代诸家都跟着他错了。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唐诗百话,课外阅读指导课”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诗百话》课外阅读指导课-广州”,所属分类为“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诗百话》课外阅读指导课-广州”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