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之加减法》湖南省 - 长沙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之加减法》湖南省 - 长沙

视频标签:儒道互补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之加减法》湖南省 - 长沙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加减儒道 智慧人生 
——《儒道互补之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回顾理解《〈论语〉十则》、《〈老子〉五章》主要内容,归纳概括儒道两家在思想、观点、主张上的主要不同点; 
2.过程与方法 
从“加减”这一方法论的角度来解读“儒道互补”的具体体现; 品鉴、学习儒道互补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及创造性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升文化自信及文化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挖掘儒道互补当中所包含的“加减之道”; 2.学习儒道互补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探索并揭示“加减之道”与“儒道互补”的有机关联 课型 
    探究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PPT、 视频)  纸质学案 教学平台 
    直录播教室 教学过程 
    一、 导入(PPT2播放) 
(微视频《南怀瑾: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时长1分钟) 视频文字:(以下为访谈节目现场对话,南一鹏为南怀瑾先生儿子) 
曹可凡:您父亲对儒释道有一个特别有趣的解读,“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我们怎么解读先生的这番解读? 
南一鹏:假如说儒家的东西,事实上我们每天用得到,我们的行为举止、我们的起居坐卧,我们作为一个人,怎么样待人接物,儒家的态度讲得最好,他在“用”这件事情上讲得非常清楚,作为一个君子,你该有怎么样的行为表现,你的思考行为该是怎么样的,所以这是用。我们每天活着的时候,待人接物,儒家是不可少的粮食。道家的东西,我小时候就听我父亲讲,拨乱反正的时候都是道家人物。其实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因为儒家在“用”和制度上的这点,已经可以表现得很好,所以道家的人是比较出世的。我的概念也是,天下大治与我何干,不需要我,天下不治,那我尽力而为。而佛家的东西是挽救自己,我常常开玩笑说,老子真的该打打他屁股,他自己那么搞得清楚以后,拍拍牛屁股就走掉了。我们讲到佛家的释迦牟尼,你看他悟道以后,该走了,没有什么我可以留恋的。这时候是有人把他留下来,留下来他又讲了40年,把它讲得比较清楚。为什么三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柱,就在这点上,讲的是同一个东西。 
 
                    
             
                    
                            《儒道互补之加减法》教学设计 
 

二、回顾文本,归纳儒道异同(PPT3-4) 
(设计: 请同学在自主回顾梳理文本 《〈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的基础上,概括性地谈一谈儒道两家在思想境界、 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明确: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的主张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儒                                  道             
       积极入世                           消极避世        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        仁政礼治                           无为而治   我们发现,儒家的基本路径是教人们不断获得更多的智识和学养,能力和方法去教化天下,成就自我,而道家则规劝人们尽量摈弃那样“身外之物”以求得身心安适。可以说,儒家所提倡地正是“做加法”,而道所提倡的则是“做减法”。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的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结合文本内容,挖掘儒道所包含的加减内涵。(PPT5) 
(活动设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对《〈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归纳出“加法”和“减法”的具体内涵。) 
《〈论语〉十则》文本解读: 1.“学而”篇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 前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
 
                    
             
                    
                            《儒道互补之加减法》教学设计 
 3 
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读:这则语录中,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谈人的立志。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读: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读: 前一则强调了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后一则强调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应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读: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解读: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儒道互补之加减法》教学设计 
 4 
《〈老子〉五章》文本解读: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无”并不等于零,相反, 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在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规律而不强做妄为。天地间,万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态,圣明的人仅仅从旁边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生命的内涵。 
   同时,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从这点看,老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 
     第三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直,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解读: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怎样做。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
 
                    
             
                    
                            《儒道互补之加减法》教学设计 
 5 
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绝仁弃义,名复孝慈”,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回能回到上慈下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在这章里,“圣”“智”和“绝学”相对,“巧”、“利”相对的是“少私寡欲”,“仁”“义”相对的是“素”“朴”: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执无为,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这一点和孟子的“不失其他赤子之心”不谋而合。 
第四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解读: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这种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 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老子》中还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肯定。“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这些论述体现出老子不争、无私及以退为进的思想方法。  
   第五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行望,鸡犬之声相闻,名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他的总的要求是:弃而不用各种各样的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车、船等技术先进的器物,让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就不会产生战争;不用文字,结绳而治,事情就简单化,最后就能让百姓衣服食无忧,安居乐业;和别的国家相邻,却能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的。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儒道互补”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之加减法》湖南省 - 长沙”,所属分类为“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之加减法》湖南省 - 长沙”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