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更衣记》黑龙江 - 牡丹江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更衣记》黑龙江 - 牡丹江

视频标签:更衣记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更衣记》黑龙江 - 牡丹江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更衣记 
张爱玲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 张爱玲散文语言的风格 
(2) 满清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情况 2. 能力方面: 
(1) 利用插图,课件,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资料的阅读和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综
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 张爱玲喜欢在散文里谈吃、谈穿、谈女人、谈哲学、谈艺术,甚而谈理想,构
筑的是一个琐屑平凡的世俗世界。这个世界既有浓烈的世俗趣味,又处处闪烁着一个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智者的灵性与聪慧。 
(2)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张爱玲散文“在热闹中冷讽,在悲凉中打趣”的艺术特色,
进而研究她的精神情怀。 
重点、难点: 
品味张爱玲的散文语言风格。 服装对于时代特点的反映。 【教学理念】 
《更衣记》是张爱玲的名篇,她以炉火纯青的独特语言,言简意赅的描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时装流变,寄以深切的人性感慨和对时尚的绝妙讥讽。 
本课主要采取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服装图片、问题及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我们所熟悉的张爱玲是一个已离世近20年的旷世奇女子,她个性张扬,遗世独立,她的人生堪称传奇,文字亦然,而张爱玲还有这样的一面是我们不那么熟知的。“衣服狂”是张给自己的名称,在她的回忆里,美好的东西总是与服饰相关。她曾回忆自己的童年:“我母亲立在镜子跟前,在绿短袄上别翡翠胸针,我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自己简直等不及长大。我说过:‘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 “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极度恋慕着美的女孩,在她 “一夜之间红遍上海”的1940年代,更是率性而为,以“奇装异服”炫人,还写作了一篇散文《更衣记》。今天就让我们在张爱玲和《更衣记》间进出往来,由衣看人。 二、简介作者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出生在上海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
 
                    
             
                    
                             

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的公寓,终年75岁。 三、预习交流 
由 《更衣记》的解题入手,“更衣记”就是“记衣更”,本文记述了服装的变迁,那么服装是怎么变迁的?请学生小组交流,然后展示答案,其他同学质疑补充。  
1. 文章介绍了清代服饰的哪些特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清代服饰特点 社会现实 1、服装极度宽大,有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社会迂缓,安静,齐整  
2、规律化更为彻底     等级森严 
3、对细节过分关注       有闲阶级的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
了精力。 
4、服装变小变紧。 
政治动乱与社会不靖  
2.民国初年的服饰有哪些变化,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民国初年 社会现状 1、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  2、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      
全盘接受西方涌入的思想文化 
3、服装千变万化       
政治混乱思想呆滞  
3.从1921年起,女子服装又产生了哪些变化,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心态? 服装变化 时人心态 1、一致采用旗袍         
追求男女平权 2、时装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圆筒式高领           
对内对外发生的不幸事件灰心      3、钮扣的军人式的外套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   
表面上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  4、衣袖废除、袍身短了,剩下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和小腿。 突出个人 5、一双袖子翩翩归来   回归传统   
 
                    
             
                    
                             

四、探究思考 
(1)所谓“更衣”,“变更”的仅仅是衣服么?你认为全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 
女子服装的改变始终与时政变化相连,反映女性从衣饰到身体,从身体到生存和自由,始终处于男权目光的审视下,处于被鉴赏与被监管地位。因为时政变化始终是在男性作用下的结果,男性话语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张爱玲笔下的“文明”,本质上是父系的文明。 
事实上,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女性的身体始终体现着某种“权利”对它的压抑(男权、物权)。正如福柯所说“肉体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权利关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细节使女性身体彻底沦为“物”,民国女性的服饰变化则体现了女性从内到外、从身到心的解放都进行得既不动声色又有声有色。回望那段女性服饰的花样年华,我们不得不敬佩那时女性在服饰改革中显露的勇气和智慧——她们开始自己选择时尚(时尚意味着不断的变动、创新、否定、超越,对历史和文化中一切岿然不动的观念形成挑战。),显露身体,抒发心声。 
由此,“更衣”之“更”是“更”衣服里的人,是人性由不自由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女性由失语到一定程度的自主!由此可见张爱玲由“衣”对“人”的关照,文本里那句话明确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这体现了张爱玲既有独特、敏锐的感性观察力,又有独特、清醒的理性。 
(2)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便是在文字里极大地表现了作者的个性,而张爱玲又是公认的语言的炼金师。请品读你认为具有“张式”风格的语句。(请同学品读。) 
在《更衣记》中 张爱玲对服饰的存在形态进行深邃的哲学思考,它赋予人的已不再是情感的震撼,而是理智的启迪。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和说明性语言进行比读) 
这吓人的衣服与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称,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性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 
这种衣领根本不可恕。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 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请学生将其转换成平淡的表述) 
张爱玲对人对事看得太透太入骨,说起话来掷地有声,不留余地能超越具象化的描写,这样的见解和智慧,这样厚重的历史感,却尽在张爱玲的“轻描淡写”之中。 小结语言特色:从以下语段中选择哪个是张所作。(学生齐读并选择。) 
1、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 
2、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影的告别》鲁迅) 
3、我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地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胡琴就好得多,虽然也苍凉,到临了总像是北方人的“话又说回来了”,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我看苏青》张爱玲) 
《更衣记》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语言词汇,色彩越是刺激、明艳、丰富,就越能显示生命的飞扬、恣肆、自由,是她生长于现实生活又能够与现实生活对抗的生命力的显现。她
 
                    
             
                    
                             

对普通人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强烈的亲切感,但也因此而明白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让生命跌落于灰暗的文明中,必须要有一种生命色彩,以刺激的、夺目的、奇特的姿态跃出文明废墟。她以现代女性的目光关怀着、审视着普通人和身处的文明,让生命散发出夺目的、奇异的光。 五、课堂研讨: 
我们再来看看教材编者删去的原文中男装的发展变化历史以及结尾,你认为以下结尾文字该不该删去,为什么?(请学生先自读,再进行小组讨论。) 
……目前中国人的西装,固然是谨严而黯淡,遵守西洋绅士的成规,即使中装也长年地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面打滚,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男子的生活比女子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此节清楚地流露出张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它追求服装自由、追求服饰个性化的“情结”。) 
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有个西方作家 (是萧伯纳么?)曾经抱怨过,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此节机智幽默中暗含讥讽,男人常以“女人如衣服”来贬低女人,张并不正面回应,只淡淡的一笔,这一往情深不用在丈夫身上,恐怕就说明了女子的爱衣服,有时候是胜过爱丈夫的。在此,张的现代意识可见一斑。) 
……有一次我在电车上看见一个年轻人,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紧的袍,脚上穿着女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衔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斗,烟斗里并没有烟。他吮了一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拆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吮,面上颇有得色。乍看觉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小伙子的装扮多彩怪异,自己还颇自得,作者轻笑,这是在说自己吧——张的装扮也总是那么惊世骇俗。)……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芦粟,上海话称一种甜玉米秸秆,可像甘蔗那样咬吮。)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 
(正如《天才梦》的结尾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把生命的完美与缺陷同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给沉浸于人生悲欢中的人们以震撼。这句有意无意的文眼,也同样让人震撼。而这和前文洋洋洒洒对300年服装演变的津津乐道有什么关系呢?《更衣记》写于张爱玲创作的高峰之际,也是上世纪40年代她在上海滩大红大紫之时。在狭窄的沦陷区,她如烟花般猛然蹿上高空,绚烂而恣肆。从《更衣记》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传奇女作家在人生飞扬时刻的独特神韵。结尾的这一笔由重骤轻,突然抛开一切,正诠释出张爱玲的人生感悟——“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 
她绚烂恣肆的写作、惊世骇俗的装扮不就是那飞扬的一刻、可爱的一撒手吗?这便是她在那已经冷了的时代里,追求服饰的自由,更追求无所顾忌的人生的姿态。(请一生读最后一节) 六、板书 
                     更衣记 
                                  张爱玲  
                   反映            社会现实 
清民服饰  
                   诠释            民众心理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更衣记”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更衣记》黑龙江 - 牡丹江”,所属分类为“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更衣记》黑龙江 - 牡丹江”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