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华北联合共同体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说“木叶”卢佳秀通辽一中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99267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华北联合共同体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说“木叶”卢佳秀通辽一中

视频标签:华北联合,共同体,同课异构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华北联合共同体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说“木叶”卢佳秀通辽一中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华北联合共同体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说“木叶”卢佳秀通辽一中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勾画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疑问句,理清作者思路。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结合作者在文中的论述分析理解“木叶”和“树叶”的不同意味,通过把握“木”的艺术特征领悟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通过品读探究古典诗词名句体悟其中蕴藏着的艺术美和情韵美,提高学生审美品位。
 
预习案
一、 作者简介:
林庚,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二、熟读全文,划出文章1-3自然段中出现的疑问句,总结出文章核心问题。
 
 
 
三、筛选文中关键信息,回答“木叶”和“树叶”有什么不同?完成下面表格:
 

意象 特征 引发了怎样的联想或感受
木叶
(落木)
   
树叶
(叶)
   
 
(点拨:可从时令、场合、颜色、触觉等各方面特征筛选比较两者的不同及所引发的联想和想象。)
 
附:文中诗句欣赏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2、“木叶下, 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带。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①,长剑辣云端。”
①若木:传说中昆仑山上的神木。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3、“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谢庄《月赋》                                                                               
始:开始    微:渐渐、有一些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王褒《渡河北》
“秋风”二句,渡黄河,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奇树:犹言美树。  华:同花。  滋:繁盛也。
7、“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 林空画角悲。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萧纲《折杨柳》
①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②上春——即早春。③画角——军中吹器。④并——犹,总是的意思。
8、“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
9、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10、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  
12、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
13、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曹植《野田黄雀行》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此诗开端,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而少年拔剑捎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
14、《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diàn)枕,容我醉时眠。
“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
1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未知。”—[南唐]吴均《青溪小姑歌》
注:相传蒋子文妹妹未嫁而死,旧有“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句。此为痴情女子假托的怀人之作。 青溪:水名,在今南京市,发源于钟山。 小姑:汉秣陵尉蒋子文的第三个妹妹。
16、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②》
[注释] ①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②见宿:留下住宿。
17、《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所以,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古唐诗合解》卷三)
 
探究案
 
一、作者的分析为我们鉴赏诗歌提供一个重要思路,根据作者观点与思路,请同学们选取以下两组意象中的任一组,诵读、品味其暗示性情韵义,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并将小组讨论结果整理到表格中。
注:可选取其中一句或归纳整合几句,亦可进行对比探究。
1、水: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秦风•蒹葭》
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⑧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意象 特征 引发了怎样的联想或感受
     
     
 
2、花
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②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
④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李贺《将进酒》
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
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意象 特征 引发了怎样的联想或感受
     
     
 
二、写下你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你尚且存在的疑问,并对本课学习情况做总结。
收获:
 
 
疑问:
 
学习状态:A优(            )   B良  C及  D需改进(            )
(说明:在选项上画对勾。A项后的括号内写上亮点;D项后的括号内写上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作业: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炼字的艺术,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讲的是对诗歌语言暗示性情韵义的探究,两篇文章对我们在古诗词鉴赏时都有很强的指导性。请同学们结合两篇文章所学,从下方选取任一角度,对杜甫的《登高》进行赏析,写一段不少于150字鉴赏性短文。
角度一:对《登高》中前两联出现的意象进行分析,探寻其暗示性情韵义;
角度二:对“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字进行赏析,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感情。
 
 
检测案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3.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阅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4.“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5. “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拓展案
 
像海洋的生出珊瑚树的枝/像橄榄的明净吐出青的果
秋天的熟人是门外的岁月/当宁静的原上有零星的火
清蓝的风色里早上的冻叶/高高的窗子前人忘了日夜
你这时若打着口哨子去了/无边的颜料里将化为蝴蝶
——林庚《秋之色》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情韵义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感情和韵味,我称之为情韵义。情韵义是对宣示义的修饰。
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而这种种丰富的情韵义,往往难以用训诂的方法予以解释,也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括的。
例如“白日”,除了指太阳以外还带着一种特殊的情韵。曹植说“惊风飘白日”(《箜篌引》);左思说“皓天舒白日”(《咏史》其五);鲍照说“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学刘公幹体》其五);李商隐说“白日当天三月半”(《无题》)。“白日”这个词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用白形容太阳的光亮,给人以灿烂辉煌的联想。盛唐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开头的“白日”二字和诗里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正相吻合。这首诗所写的景色是日落黄昏时的景色,但丝毫也没有黄昏时分的萧瑟、暗淡和朦胧,而是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诗里激荡着对于光明的留恋和追求,是那一轮当空四照无比辉煌的“白日”,渐渐地隐没于山后了,所以要“更上一层楼”,追上那将要隐去的白日,追回那光辉壮丽的时光。此中的意味是何等深长!
“绿窗”,意思是绿色的纱窗。但是它在诗词中另有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闺阁气氛。如刘方平的《夜月》:“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李绅的《莺莺歌》:“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温庭筠的《菩萨蛮》:“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韦庄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苏轼的《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拾翠”,意思是拾取翡翠鸟的羽毛,古时以为饰物。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很简单。可是在诗词里,“拾翠”却是一个饱含着感情和韵味的词语。这个词最早可能见于曹植的《洛神赋》:“尔迺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写的是一群女神在水边的活动。她们的美丽,她们的风采,她们那种飘飘然的仪态,通过采珠和拾翠等活动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此后诗词中出现“拾翠”这个词,便常常和年轻美貌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和水边绮丽的风景联系在一起,和美好的回忆联系在一起,令人产生怀念和向往之情。如杜甫《秋兴》其八:“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是对安史之乱以前长安的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回忆。孙光宪《八拍蛮》:“越女沙头争拾翠,相呼归去背斜阳。”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张先《木兰花》:“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李甲《帝台春》:“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写妇女春日在水边的嬉游,也很有气氛。
又如“南浦”,大水有小水别通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南浦”无非是南边的一个浦口,它本来的意义很简单。屈原在《九歌•河伯》里说:“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经他用后,“南浦”便染上了离愁别绪,有了更丰富的情韵。后代诗人再写送别的时候便常常用这个词。而一写到浦口,便总是用“南浦”,似乎东浦、西浦、北浦都不够味了。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凭栏”“倚栏”,意思是依靠着栏杆,但是诗词中用“凭栏”“倚栏”,却有多种意味,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抑郁愁苦,或悲愤慷慨。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闻君亦多感,何处倚栏杆?”正说明倚栏或凭栏是一种寄寓感情的方式,而这两个词也随之染上了浓郁的感情和韵味。如李璟《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冯延巳《鹊踏枝》:“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姜夔《点绛唇》:“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些诗句中的“凭栏”都是和某种激动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又如,“板桥”就是木板桥,却比“木桥”更有诗味儿。刘禹锡《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板桥”这个词也有一种特殊的情韵,换成“木桥”就索然无味了。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诗歌语言的情韵义是由于诗人反复使用而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在诗里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原有的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义更加丰富饱满。
但是在使用这类富有情韵义的词语时,也需要加以创新,使它们不至于成为陈词滥调;要以充沛的思想感情来驾驭它们。正如章学诚所说:“譬彼禽鸟,志识其身,文辞其羽翼也。有大鹏千里之身,而后可以运垂天之翼;安鸟雀假雕鹗之翼,势未举而先踬也,况鹏翼乎!故修辞不忌夫暂假,而贵有载辞之志识,与己力之能胜而已矣。”《文史通义》内篇四《说林》,嘉业堂本《章氏遗书》卷四。例如,“丁香结”喻指心中郁结的忧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珣《河传》:“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丁香结”的。但也有从另外的角度下笔的,陆龟蒙《丁香》:“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解却丁香结”就是使丁香的花苞开放,丁香花一开,春意才更热闹而浓郁。这首诗运用富有情韵的词语,而用法有所创新,使人觉得十分新鲜。
 
■林庚\《青与绿》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1983年立春
(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推荐阅读】
Ø 《林庚评传》 马嘶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Ø 《唐诗综论》 林庚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通辽市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卢佳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林庚先生的文艺评论《说木叶》,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课堂模式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教学设计。《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通过对比论证、旁征博引,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但是因为文中引用了大量前人的诗句,无形之中给学生在阅读中造成了障碍,但是当我们在把握单元教学要求和深入研读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文章并不是要来鉴赏这些诗句,而是运用这些诗句来证明观点。所以,我制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1、勾画疑问句,理清作者思路;2、通过对比木叶和树叶的不同,把握木叶的特征进而领悟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引导学生运用抓特征的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不纠缠在文中生僻的诗句之中,可以整体把握文章,领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进而达到从古诗词中生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课堂模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而在实践中我逐渐发现这种四设计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的,他让我更多的感受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与其告诉他,不如让学生们自己去品味去体会去发现,在交流探讨中互相补充互相指导,这种方式真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学有所得,而且每一次展示的经历都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他所得到的知识也会扎根在他的学习经验中。
第三、教学反思。第一、在今天的课堂上,通辽实验中学高二十五班的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好,无论在预习上还是在展示过程中,甚至在课堂的生成过程中都展现出来他们很好的语文素养,但是我在给孩子们的回答做评价的时候却显得太过的笼统和单一,没有能具体而深刻的对每个同学进行个性化的点评,留下遗憾,第二、在对待学生的个别回答时,我只是匆忙地给予了肯定,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感受,未能顾及其他的学生是否听懂了他的答案,是否认同他的答案,从这一点上看来,也值得我深刻地反思;第三、在处理文本时,没有深入研究这种暗示性究竟从何而来,只是不断强化怎样去把握暗示性,那得出来的暗示性可能就会显得比较生硬。不过,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让我更清楚看到其他优秀老师课堂的亮点和自身的不足,取其之长补己之短,这也应该就是同课异构真正的目的所在。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希望能给予给多更具体的指导,再次感谢通辽实验中学高二15班的老师和孩子们,谢谢大家。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华北联合,共同体,同课异构”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华北联合共同体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说“木叶”卢佳秀通辽一中”,所属分类为“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华北联合共同体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说“木叶”卢佳秀通辽一中”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9926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